港口能源计量基本工作要求
为有效实施《节约能源法》, 国家质检总局于2006年修订发布了国家标准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以下简称《通则》) , 将原推荐性标准变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为用能单位科学定量地管理能源生产、输运、消费而配备能源计量器具提供了技术依据。《通则》正式实施后, 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钢铁、火力发电等行业均发布了本行业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用以指导本行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港口行业则由于作业工艺复杂多样, 用能设备固定源、移动源混合等因素, 在能源计量标准领域一直处于空白。在此背景下, 交通运输部于2015年委托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行业标准《港口能源计量导则》 (以下简称《导则》) 的编制, 截至目前已完成报批稿的上报工作。本文将结合标准编制过程中的体会与理解, 系统梳理港口能源计量与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的基本工作要求。
一、港口能源计量的范围界定
港口能源计量范围为国内沿海、内河港口用能单位。港口用能单位则是从事港口经营活动, 具有独立结算能力的用能单位。对港口用能单位来说, 还需进一步细分至“次级用能单位”, 这也是港口能源计量范围界定的难点和重点。“次级用能单位”是《通则》的重要修订内容之一, 《通则》通过“次级”的定义取消了过去三级计量的概念, 同时取消了“级别”的限制, 只要是能源核算单位, 就是上一级的“次级”。因此, 港口次级用能单位定义为港口用能单位下属的能源核算单位, 规模上大小各异, 划分依据可以按照组织机构、能源管理结构、地理位置、能源流向等。
由港口次级用能单位的定义可知其依然具有局限性, 原因是次级用能单位更适用于用能设备相对集中、生产作业位置相对固定的工业企业, 难以满足港口的需求。因此, 《导则》提出了“港口基本用能单元”的定义, 明确港口各生产系统中可单独进行能源计量考核的系统、工艺或同类用能设备组、设施等可划分为港口基本用能单元。例如:港口分布在不同次级用能单位之间的功能系统、作业工艺, 或者位于岸边、堆场作业的同类装卸机械设备等, 均可定义为港口基本用能单元。该定义的提出, 在港口次级用能单位和港口用能设备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 既扩展了港口能源计量的管理范围, 也降低了同类用能设备重复计量的不合理性。由此可见, 系统、科学地划分港口次级用能单位和港口基本用能单元, 是港口能源计量的基础。
二、港口能源计量管理
港口能源计量管理基本工作包含机构管理、制度管理和人员管理三个方面。
(一) 机构管理
能源计量机构管理反映的是用能单位内部能源计量管理的层次、纵向能源计量管理的上下之间的关系、横向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完整的能源计量组织机构工作形态包括:明确最高管理者以及能源计量分管负责人、能源计量管理部门和部门岗位职责、权限和上下隶属关系。港口用能单位可根据本单位机构设置实际情况, 以职能不交叉为前提确定设置专职或归口能源计量管理部门, 负责组织、开展、落实和协调本单位的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二) 制度管理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 是生产与经营活动中能源计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具体化描述, 是约束和规范用能单位与个人在日常用能过程中的计量行为准则。港口用能单位应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 并持续改进和保持其有效性, 最终上升为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应形成文件, 可以采用各种形式表达, 可以以管理体系文件的形式表达, 也可以以管理规章的形式表达, 传达至有关人员, 被其理解、获取和执行。完整的港口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应包括下列内容:能源计量管理目标、职责;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能源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校准管理制度;能源计量管理人员配备、培训和考核管理制度;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处理、统计分析和应用制度;能源计量工作自查和改进制度。
(三) 人员管理
人力资源是实施能源计量科学管理的核心, 港口用能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从事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这是保证能源计量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关键。能源计量专业人员的范围至少应包括:能源计量综合管理人员、能源计量器具管理/检定/校准人员、数据采集 (抄表) 人员、能源消费数据统计分析人员等。上述几类人员应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 定期接受培训。从事计量检定/校准等人员应通过相关培训考核, 取得相应资质。港口用能单位还应建立能源计量工作人员技术档案, 尽可能做到一人一档, 并设专人管理人员技术档案。人员技术档案记录应包括教育背景、专业资格、培训经历、技能经验等内容。
三、港口能源计量器具管理
(一) 配备原则
港口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首要的配备原则, 就是应满足能源分类、分级和分项计量的要求。港口用能单位应根据次级用能单位和基本用能单元管理形式、约束条件和考核方式的不同, 在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准确度等级上与之相匹配, 才能保证计量器具配备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技术上的科学性, 满足节能降耗的实际需要。
《导则》在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要求上, 除了对主要次级用能单位 (能源消耗量超过阈值要求的次级用能单位) 和主要用能设备 (能源消耗量或功率超过阈值要求的单台用能设备)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提出要求, 进一步明确港口基本用能单元作为分级计量的必要一环, 也应提出相应的配备要求。
能源计量器具的性能应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及使用环境 (如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噪声、粉尘、腐蚀、电磁干扰等) 要求。在新购、升级或更换能源计量器具时, 应有计划地逐步增配智能化的能源计量器具, 提升能源计量数据的在线采集与传输能力。
(二)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数量要求
加装能源计量器具是对用能单位的最基本要求, 也是政府节能监管的重点。《通则》使用能源计量器具实际的安装配备数量占理论需要量的百分数, 即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指标取代能源计量率指标, 如公式 (1) 所示。
式中:Rp——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 %;Ns——能源计量器具实际的安装配备数量;NI———能源计量器具理论需要量。
港口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 (见表1) 。
% (三) 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要求
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是能源计量器具的基本属性, 也是决定其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首先对港口用能单位做出详细规定, 如表2所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基本用能单元、主要用能设备所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可参照表2要求, 电能表可比表2的同类用户低一个档次的要求。
(四) 能源计量器具管理要求
港口用能单位应备有完整的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表中应列出计量器具的名称、型号规格、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生产厂家、出厂编号、用能单位管理编号、安装使用地点、状态。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是反映港口用能单位设备安装、管理状况, 设备性能特征及维护使用情况的基础文档。
港口用能单位还应建立能源计量器具档案, 内容包括计量器具使用说明书、计量器具出厂合格证、计量器具最近两个连续周期的检定 (测试、校准) 证书、计量器具维修记录、计量器具其他相关信息等。能源计量器具档案管理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并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档案管理, 以保证档案信息的准确无误、真实可靠。档案应规定保存时间, 可自行确定能源计量器具报废处理后的档案保存时间。
港口用能单位应根据能源种类确定能源流向和计量采集点, 形成能源流向图和能源计量采集点网络图。还应备有能源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或溯源图, 其中作为用能单位内部标准计量器具使用的, 要明确规定其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可溯源的上级传递标准。
能源计量器具应实行定期检定 (校准) 。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其检定周期、检定方式应遵守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凡经检定 (校准) 不符合要求的或超过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一律不得使用。港口用能单位自行校准且自行确定校准间隔的能源计量器具, 应有现行有效的受控文件 (自校计量器具的管理程序和自校规范) 作为依据。
四、港口能源计量数据管理
港口用能单位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包括基本要求、数据采集和记录、数据统计和分析、数据传递报送和归档四个方面。
(一) 基本要求
能源计量数据是证明港口用能单位能源购入、消耗、加工转换等环节的能源量的客观证据。实时记录能源计量采集结果, 是确保数据准确、客观的必要条件, 是计算和统计能源消耗总量及强度、制定和考核各级能耗定额、计算节能技改的节能量以及作为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所以, 能源计量数据记录的信息应清晰、全面、完整。
(二) 数据采集和记录
数据采集和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采集时间相对稳定, 以消除因采集时差带来统计数据的不可比性;满足计算和统计单位吞吐量 (作业量) 能源消耗量及工序能耗量、制定和考核各级能耗定额、计算节能技改的节能量等需要;满足政府节能管理的需求。从发展观角度, 港口用能单位应根据能耗在线监测的需要, 建立能源计量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及相应的数据中心, 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网络化管理。
(三) 数据统计和分析
港口用能单位应将能源计量数据作为统计调查、分析的基础, 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 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计量管理或计量改造措施。利用能源计量数据进行节能分析、开展能源审计、能源平衡测试、能源效率限额对标、节能降耗改造等活动,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变成港口用能单位的一种经常性行为。
(四) 数据传递报送和归档
能源计量数据的传递和报送应保证数据的统一性、真实性、准确性。单位内部之间需要相互传递或向政府部门报送的能源数据均应来源于港口能源计量管理部门。能源统计报表数据应严格按照政府统计和能源管理部门要求和固定的报表格式填写。能源计量数据的所有原始记录和统计报表应归档保存, 并应明确保存期限。
综上所述, 能源计量是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力, 推动港口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新型计量设备和信息化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 港口应不断完善能源计量基础设施投入, 科学应用能源计量数据, 不断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让能源计量真正成为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