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计量标准”的创新发展与实践
计量文献 •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相加, 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 创造新的发展业态, 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 改造原有产品及服务。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而计量作为由来已久的传统行业, 被喻为工业发展的“眼睛”, 计量标准技术体系的发展需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 做好计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充分发挥计量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的作用,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互联网+计量标准”即信息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为核心的计量标准体系融合创新, 研究计量技术体系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业态, 提升传统计量相关工作的效益与效率, 扭转传统计量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的局面, 因此, 研究“互联网+计量标准”将更加有着先行先试的必要, 助力计量标准走在中国制造的最前列, 更好地服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一、互联网与计量行业的创新融合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 “互联网+”成为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手段。计量是科技、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生活无处不计量, 计量不仅关系到科技进步, 也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效益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科学发展。而计量标准是实施计量服务的重要载体, 也是国家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计量标准和计量标准体系是实现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措施。
设计开发一套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以网络平台的方式, 辅助计量标准体系高效运行, 促进其以更高的质量发挥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的作用。平台综合信息技术发展成果以及我国现行计量标准体系的运行状况, 本着服务计量标准建立、运行、维护、管理的全过程, 依托平台的构成、功能和服务模式实现创新发展, 对计量标准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和全过程信息化服务, 平台功能的搭建能恰到好处地弥补我国现行计量标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不足, 以信息化方式带动实物标准优化, 提高计量标准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工作质量, 提升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 服务工业计量、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和生活计量, 支撑、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创新发展了计量标准的传统运行体系
从JJF103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1069《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和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等规范要求出发, 计量标准从建立、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以保障其运行状态。为了使各项计量标准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并保证其有效的溯源性和准确的测量能力, 就形成了传统的计量标准运行体系。而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对现行计量标准运行体系进行了有效补充, 真正实现动态管理的本质要求, 全过程信息化服务的管理创新, 以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为核心, 全过程信息化服务为手段, 让计量标准运行融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 创新发展计量标准的传统运行体系。
现今, 制造业已经提倡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模式, 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模式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相对于传统方式, 计量标准的运行记录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动态的电子记录, 形成的记录以电子方式进行有价值的积累, 用积累的电子记录对其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变得非常方便。而且计量标准运行记录将不再局限于一次结论的判定, 还可以关注到更长时间段内的运行分析, 对计量标准关键指标的变化形成直观的运行曲线, 计量标准与时间、温度和特定属性的关系将形成精细化的动态记录。以此为基础, 还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 预测计量标准状态、性能衰退、准确度缺失、磨损等问题, 再进行反向工程设计, 明晰问题产生的过程、造成的影响和解决的方式。而这些信息还可以被抽象化建模转化成知识, 再利用知识去认识、解决和避免问题。这样计量标准运行的核心将从依靠技术人员的经验, 转向依靠挖掘数据中隐性的线索, 实现计量标准的可视化、预测化、协同化运行, 让计量标准更加准确、高效地使用与传承, 计量标准的运行将会是在互联网工具支撑下的“工匠”模式。
三、实现了计量标准信息的优化与集成
JJF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作为现行计量标准考核依据, 其中规定了计量标准的建立、新建计量标准的考核、已建计量标准的复查考核以及计量标准考核的监督管理, 其具体的规范要求力图全景式地记录或呈现计量标准全生命周期运行情况, 但限于传统纸制文件记录与管理的方式, 实现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即使有大量计量标准运行情况的记录文件, 也不能直观清晰地反映出计量标准计量特性的变化情况, 对于形成的大量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应用更无从谈起。但从“互联网+”的角度看, 直接将运行数据记录在预先设定的模板中, 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对记录文件的遍历, 形成纵向或横向的数据阵列, 再利用数据模型输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量化相关条件与计量标准计量特性的相关性, 再利用数据信息去指导计量标准的使用管理, 真正实现有价值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依托“互联网+”的模式建立对现有计量标准体系运行的有效补充。
依据JJF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计量标准的动态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文件集的动态管理上。而基于有效版本的要求, 文件集的动态管理一般都是一种替换性质的更新, 原来的记录情况将被新的记录取代,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历史记录回看, 或者是一种混乱的文件堆积, 计量标准的历史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应用与传承。但借助“互联网+计量标准”这个工具平台, 对计量标准文件版本实现有效集中管理, 依据需要自动分配现行有效的文件集, 轻松实现文件集版本的有效使用。同时, 实现历史版本的有效管理, 也可以经过扫描, 建立版本编号的一种永久存档。这样从根本上避免了计量标准运行文件堆积如山, 有效版本乱用错用等问题。相关历史文件的回看, 也变得方便可行, 日志式记录计量标准的运行状况, 真正实现电子化的计量标准动态运行记录可追溯。
计量标准考核是国家为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全国量值传递的一致而设立的一项法制管理工作, 其中规定的计量标准考核程序中涉及计量标准信息和计量标准文件集在建标单位内部、主持考核部门、计量技术机构、考评员之间流转, 而这些工作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形成高效、快捷的运转方式, 支持对计量标准进行信息集成、统一管理、规范运作, 协调各部门之间有效配合。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还可借助互联网工具建立起有效的历史记录回看, 图文并茂反馈计量标准考核情况, 也可加强计量标准考核的时效管理, 在优化考评人员任务分配、量化完成情况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四、小结
我们身处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之下, 处于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之中。面对传统计量标准体系运行状况, 着眼用新思维、新技术解决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精细化的社会分工与高效协作的客观要求下, 创新发展传统计量标准体系, 保障其量值传递的准确性、可靠性, 促进计量标准提质增效, 进入精细化的发展模式中来, 为精细的计量工作提供精致服务。确立计量标准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与示范使用,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