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定调质量与计量的关系
9月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出台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 在我国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必将对我国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指导意见》共分6个部分、30条, 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总体要求到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破除质量提升瓶颈、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改革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向全党全国作出了最有力、最集中的质量动员, 全面提出了新形势下质量提升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计量是质量的基础, 是产品质量的技术保证。《指导意见》中将计量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第一要素, 并对质量与计量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提纲挈领式地说明: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充分释放。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高效运行, 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对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社会治理、对外交往的支撑更加有力。
———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加快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 提高关键领域核心竞争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 (元器件) 、关键基础材料产品性能, 推广应用先进制造工艺, 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发展智能制造, 提高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精度保持能力, 提升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的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推行绿色制造, 推广清洁高效生产工艺, 降低产品制造能耗、物耗和水耗, 提升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效。加快提升国产大飞机、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特种设备等中国装备的质量竞争力。
———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价值链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质量效益特征更加明显, 服务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快, 以技术、技能、知识等为要素的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形成一批质量效益一流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支持发展工业设计、计量测试、标准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等高技术服务业。
———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 推广采用先进成型方法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控制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
———加快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紧扣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和经济建设重点领域的需求, 建立、改造、提升一批国家计量基准, 加快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 加强军民共用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加快制定一批计量技术规范, 研制一批新型标准物质, 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科学规划建设计量科技基础服务、产业计量测试体系、区域计量支撑体系。
加快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 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简化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程序, 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 免费向社会公开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 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推荐性标准文本。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 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和维护更新。
完善国家合格评定体系。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管理和能力认可制度, 加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认证支撑能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合格评定制度和监管体系, 建立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次采信机制。健全进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备案制度。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
———深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保持中央、省、市、县四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系统完整, 加快形成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开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基地建设, 助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全面加强质量提升。构建统筹协调、协同高效、系统完备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发展体系, 增强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支撑能力。深度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国际治理, 积极参加国际规则制定和国际组织活动, 推动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等国际互认和境外推广应用, 加快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国际化步伐。
———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加快国家质检中心、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 推进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向社会共享开放, 开展一站式服务, 为产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加快培育产业计量测试、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品牌咨询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公共技术服务。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共享质量基础设施, 推动互联互通。
———健全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加强对国外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判、预警、评议和应对, 妥善化解贸易摩擦, 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服务, 建设一批研究评议基地, 建立统一的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 倒逼企业按照更高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 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 积极主导、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