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计量国际合作初探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加深,计量检测因其可以公正评价、传递信任,现已成为各国企业及其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的“世界语言”。因此,在自贸区范围内积极加强计量国际合作,共同破解计量领域的相关难题,对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推动经贸往来,实现计量互认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中国-东盟计量国际合作的背景及意义展开论述,提出了东盟计量中心在推进中国-东盟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中国-东盟计量国际合作的背景分析
2016年5月,国际计量局公布了世界各国的校准测量能力,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各国的校准测量能力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除中国外,东盟各国的计量检测科技发展普遍滞后且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3国的测量能力相对较强,老挝、柬埔寨、缅甸和文莱4国至今未建立起与国际等效的测量能力,因此有着很大的计量技术援助需求,这为我国计量技术走向东盟,提升我国计量在东盟区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抢占东盟计量业务市场制高点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表1 中国-东盟自贸区各国校准测量能力情况统计
二、中国-东盟计量国际合作的意义
1. 为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中国-东盟计量国际合作将有效促进东盟国家先进计量技术产品和管理理念的引进,同时推动我国先进的计量标准、仪器、技术向东盟国家输出,促进我国计量科技成果在东盟国际市场的服务与应用,最终实现计量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进而为经贸、科技、人文等其他领域的合作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开展中国-东盟计量国际合作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校准测量能力及其他计量技术服务能力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互认,提升我国在东盟区域计量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充分发挥计量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三、中国-东盟国际计量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2016年5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一带一路”计量合作愿景与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愿景》),其中提到中国政府愿秉持平等、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本着开放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原则,与沿线各国在加强计量政策沟通、推进计量国际互认、加强各国计量技术交流、提升计量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进行合作,建立并完善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行业和地方层面合作,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共建成果。东盟各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愿景》的发布为东盟计量中心开展计量国际合作指明了途径和方法。
1. 建立合作交流平台
依托东盟计量中心,建立一个由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参与的合作交流平台,是开展中国-东盟计量合作的前提。通过这个平台,各成员国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会晤,就彼此关心的计量问题进行磋商和探讨,共同解决计量领域的相关难题,实现计量资源共享,让合作成果造福于民。例如,可以借助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中柬、中缅、中老等双边技术转移中心组织开展双边(多边)计量论坛或学术交流活动。
2. 明确合作的方式、领域和重点
由于东盟各国国情不同,产业结构不同,计量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决定了东盟计量中心在开展计量合作时,合作方式、领域和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计量基础相对较好的国家,可以在检测方法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多层次人才培养、学术信息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对老挝、柬埔寨、缅甸等计量底子薄的国家,主要通过计量技术输出与援助的合作方式,围绕检测装备、测量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援助,帮助它们建立起与我国等效的质量基础。
3. 建设联合实验室,共同服务计量业务市场
针对不少东盟国家暂不具备多数项目测量能力的状况,东盟计量中心可以以建设联合实验室为突破口,依托东盟计量中心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我国与东盟在服务计量业务市场、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真正实现中国-东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4. 开展计量比对,推动计量国际互认
开展计量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计量国际互认。东盟计量中心应根据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需要,开展重点领域的双边(多边)量值比对工作,通过推动建立区域计量量值比对机制,促进区域内各国相关量值的等效和检测证书的互认,以满足区域合作项目、国际贸易交往等领域的互认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东盟计量中心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计量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学习借鉴东盟国家先进的计量技术及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要把我国先进的计量标准、仪器、技术向东盟国家输出,促进我国计量科技成果在东盟国际市场的服务与应用,为不断提升我国在该区域计量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