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技术机构参与医疗设备整体托管模式的探讨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医疗设备第三方专业维护保养、售后服务队伍。2016年2月起实施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各医院加强对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管。但是, 在目前的医院管理模式下要实现医疗器械质量的全过程管理不太现实, 一是人员数量不足;二是人员技术不匹配;三是时间效益不理想, 于是, 上述《办法》中提出医院可以委托有条件和能力的维修服务机构进行医疗器械维护维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随着医学装备的蓬勃发展, 加之国家的利好政策, 医疗设备第三方托管将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医疗设备整体托管离不开计量
医疗设备整体托管模式把设备管理、维护、维修及相关服务整体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 近两年, 在北京、山东、广东等一线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各大医院逐渐从以往的单一设备维护维修外包模式转变为设备管理外包模式。“医疗设备管理”与“医疗设备维修”是两个概念, 设备管理的特点是:重管理, 轻维修, 管理服务包括了资产登记、入库验收、使用培训、日常巡检、定期体检、风险控制、按标准保养、预防性维护、故障维修、故障维修前后检测、备用品提供、备用品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而维修服务只是针对故障维修服务而已。对医用计量器具按时开展计量检定/校准, 建立医用计量器具管理体系, 落实计量管理措施就是医院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计量技术机构对辖区范围内的医院情况比较了解, 发挥自身优势, 整合资源, 寻求合作, 积极推动医疗设备整体托管, 为医院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 也是计量技术机构响应机构改革, 开展科技创新, 提升自身综合服务能力的体现。
二、转变观念, 挖掘医院潜在需求
目前在用医疗设备存量已经不少, 每年还以20%的速度在增加, 给医院设备管理部门 (设备科、医学工程部、器械科) 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一直以来, 计量技术机构给医院提供的服务仅局限于计量检定/校准, 而且重点只是针对强检工作计量器具的检定, 还有一部分数量庞大的医疗设备由于不在国家强检目录范围内, 缺乏相关检定规程等技术标准, 很难开展计量检测工作。
医院方面从自身角度出发, 希望得到的是解决实际困难, 保障设备正常运转和数据准确可靠的技术服务, 因此, 对计量检定工作普遍采取应付的方式。各医院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每年都要投入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经费用于设备维护维修, 设备使用成本和管理成本越来越高, 也就只能从检定/校准费用中开刀, 控制经费开支。要改变目前医疗计量器具检定/校准的尴尬局面, 计量技术机构必须转变观念, 从过去的被动式开展技术服务转变成主动式开展技术服务, 围绕计量检定/校准服务为中心, 向医院计量管理及设备管理的各项潜在需求辐射。不仅为医院提供计量检测服务, 还提供计量管理技术支持, 以及医疗设备在采购验收、定期保养、维护维修协调等方面的设备管理服务, 通过整体打包服务的方式, 为医院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医院负担。
三、发挥自身优势, 整合资源, 开展计量技术机构服务能力创新
目前医院设备管理还普遍采用原始的手工登记方式, 管理方式粗放, 信息更新不及时, 设备运行情况查询困难等。部分县级医院和卫生院由于技术人员有限, 甚至没有设备管理人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实现医疗设备管理网络化已经成为可能。计量技术机构通过发挥本地优势, 与设备管理软件开发商、医疗设备维护维修商展开合作, 可以为医院提供全方位的设备管理服务。运用网络管理系统, 能够轻松掌握全部医疗设备的详细情况, 为规范计量管理提供条件;与维修商的网络对接实现快速报修, 充分发挥计量检测在设备验收、日常巡检、风险控制、维护保养过程中的技术服务能力。
四、抓住契机, 将计量技术服务有机融入医疗设备整体托管中
在计量检测技术服务逐渐走向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只有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技术含金量才能够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单一的检定/校准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医院需要的是能够降低设备使用成本、管理成本, 既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又有利于医院健康发展的整体服务。计量技术服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计量行政管理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归根到底是为保障医院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技术支持, 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如果医疗设备整体托管是一艘大船, 那么计量技术服务就是船上的一名水手, 主动登上这艘大船把握好方向, 齐心协力开展合作, 才能让这艘大船在激烈的市场“海洋”中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