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工作大数据应用与发展探究
计量文献 •
目前, 我国计量行业对大数据的理解和应用相对滞后, 政府行政部门应通过相关数据收集、统计和挖掘, 获得有价值信息, 为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运用大数据推动计量行业快速发展, 进而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已经成为计量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计量信息数据整合是做好质监大数据运用的基础
计量工作中的量值传递、产品检定、测试与校准中, 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所以推进计量工作数据清理整合工作, 在建立计量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 再将产品检验、执法系统数据、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质量数据, 以及各个领域涉及产品质量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 最终完善整个质监领域的大数据库。充分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 提高质监部门的服务水平, 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提升、国家质量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二、大数据运用在计量领域的初步探索
1. 建立计量器具数据库。
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将计量器具实行赋码化管理, 逐步完成计量器具的生产、使用等多环节的监管。目前, 西安市已经在全国率先将强检计量器具实行赋码化管理, 赋码系统建立后, 大幅度减少了强检计量器具瞒报、漏报、不报、拒检、超期未检等现象的发生, 强化了强检计量器具在使用中的监管。笔者认为, 下一步应组织相关部门逐步将计量器具的生产企业纳入数据库中, 实行“一器一码”制, 最终实现通过编码查询到计量器具的所有信息, 包括生产信息 (企业信用信息、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质保信息等) 、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信息 (使用方的维修信息、相关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等) 。
2.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复杂环境下的计量检测中。
计量测试未来发展趋势是将在保持更高准确度的前提下, 回归到现场环境条件里的计量校准和计量溯源。随着大规模现代化工业、国防工业和军事计量的发展, 解决复杂环境下的计量校准问题, 成为当今计量检测中的难题和挑战。建立计量测试仪器设备在每一种环境因素变化情况下的有效数据和变化情况数据的数据库, 并对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 (包括线性叠加、非线性叠加、交叉调制、加权耦合等) 进行仿真模拟 (包括模型仿真、数据仿真、半物理仿真、全物理仿真等) 。最终通过模仿系统模型和大数据进行处理, 以获得在任何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计量校准结果。
3. 用大数据帮助企业解决计量器具的管理。
计量检测作为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对服务机构计量检测的综合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切入客户质量管理、技术研发环节,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已成为计量检测技术服务市场和拓展能力的方向。例如, 为医院提供计量检测服务的过程中, 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医院计量器具的整体性能, 帮助医院发现医疗设备性能和使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从而提升医院设备质量控制的整体水平, 避免因为医疗设备性能的问题造成医疗事故, 为病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也更好地体现了民生计量工作中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 用大数据可以为计量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找到准确的发力点和切入点。
通过建立区域内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动态数据库, 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结果互认, 从而统筹技术资源, 避免重复购买计量标准器具, 提高检测标准器的利用率, 从而充分发挥区域计量标准器具资源的价值。同时通过大数据交流, 增加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 实现良好的合作, 促使国民经济联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将计量与全社会各部门、各企业联系在一起。
5. 用大数据为“一带一路”计量服务。
通过大数据, 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计量领域全方位的务实合作, 共同促进国际计量体系的创新发展, 推动国际计量互认进程, 促进贸易便利化水平,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计量领域政策信息数据互换和交流平台, 提升计量法规的透明度, 实现沿线国家资源共享。通过建立计量领域技术信息数据互换和交流平台, 加强各国计量技术机构的战略规划、科学研究、业务拓展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加快计量双边、多边合作和互认进程, 促进量值国际等效, 不断扩大互认国和互认产品范围, 最终实现“一次测试、一张证书、全球互认”, 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化, 更好地提升计量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结束语
计量大数据的服务与应用可以加速计量行业信息化进程, 加快质监部门信息共享, 提高质监部门服务能力。当然, 数据安全是质监系统做出分析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大数据在存储、处理、传输等过程中面临安全风险, 具有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尤其是计量大数据, 都是与生产、生活、安全相关的数据, 保护这些数据的安全, 防止数据系统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显得尤为重要。